骨骼支撐我們整個身體並保護着各器官,因此骨骼健康與否茲事體大。骨質疏鬆在初期難以察覺,卻會為患者健康帶來各種隱憂,一旦發生骨折可能嚴重影響活動能力及生活質素。要對抗骨質疏鬆,除了平日多作負重運動及多喝奶之外,確診骨質疏鬆症就要考慮進行藥物治療,才能有效阻止骨質繼續流失。
文:Gili
身高變矮、駝背 是身體的求救訊號
眾所周知骨骼具有支撐身體的作用,另外它還有三個重要功能,首先是保護器官,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都受到胸骨、肋骨、盆骨等骨骼的保護;其次是作為動力建構基點,肌肉和筋腱依附在骨頭上可帶動身體的運動;再者是骨骼中的骨髓,它是身體製造血細胞的場所1。醫學上如何界定骨質疏鬆症?骨科專科林文恩醫生表示可以T值來界定,就是通過和一名健康的30歲人士骨質密度來比較,當T值等於或低於負2.5,可確診為骨質疏鬆;而當T值介乎負1至負2.5間,代表骨量已經減少2。
誰是高危一族?通常女性會比男性高危,特別是停經之後,另外年齡在65歲或以上、吸煙、酗酒、體重輕於45公斤、長期鈣質攝取不足、有骨折或骨質疏鬆家族史、有長期病(例如甲亢)等,都會增加患上骨質疏鬆症的機率2。骨質疏鬆有「隱形殺手」的別號,因患病初期沒有病徵,患者「行得走得」似乎沒有任何問題,雖說沒有病徵,其實生活中亦有不少的信號可循,若曾輕微負重卻突然腰背痛、身高變矮、駝背,都是身體正在發出信號提醒我們注意骨質問題。
斷骨後遺症多 一旦懷疑就應求診治療骨鬆
患上骨質疏鬆可令斷骨風險劇增,一般骨折多發生於三個部位,分別是髖骨、脊椎和手腕,三個部位處理方法和後遺症各自不同。絕大部分的髖骨骨折患者都要接受手術治療;手腕骨折患者往往要置入鋼片來輔助骨折部位復合;至於腰椎骨折亦可進行手術治療。若從後遺症的影響來看,最嚴重的就是髖骨骨折,患者常疼痛到無法走路必須臥床休息,有研究指出每4名髖骨骨折的病人中,有1人會在1年內死亡,1人終身需要輪椅代步,甚至餘生都要躺在床上,剩下2人雖可恢復行走,卻需仰賴輔助工具4;若是脊椎骨折患者會變矮,或長期背椎疼痛;而手腕骨折患者則有機會嚴重影響日常生活,例如手腕經常因無力無法刷牙洗臉。
在防治層面上,不少人錯誤認為患上骨質疏鬆只要多飲奶、吃鈣片就可以解決,對此林文恩醫生指出,多飲奶、均衡飲食,多作負重運動是30歲前應做的事,因為人的骨質密度在30歲時到達巔峰,之後會隨着年紀下降,30歲前強化營養可推高巔峰值,除了這些平日還應該多曬太陽、勤做運動來預防骨質疏鬆6。但對於骨質已經開始流失者就應儘快看醫生,檢查是否需要接受藥物治療。藥物治療分為兩大類,其一屬抗蝕骨作用劑,透過抑制骨骼的蝕骨作用,減慢蝕骨速度從而增加骨質密度,現時香港這類常見的一線藥物有雙膦酸鹽和仿保骨素針劑,前者有口服和針劑型,可以每週或每個月服用一次,而後者為針劑注射,只需半年注射一次,治療過程更方便7,可提高服藥依從性。另一類藥物甲狀旁腺激素則針對嚴重患者,或一線藥物治療成效不彰者,此類藥物在刺激身體造骨,但需要患者每日自行注射2,價錢亦相對昂貴。
骨科專科 林文恩醫生
原文:https://www.fightthefracture.hk/INTERVIEWS/diagnosis-and-prevention/Article_20190725_HK-ZH
提供資料:Fight the Fracture
科專科林文恩醫生表示,身高變矮、變得駝背,都是身體正在發出信號提醒我們注意骨質問題。
多飲奶、均衡飲食及負重運動是30歲前應做的事,因為人的骨質密度在30歲時到達巔峰,30歲前強化營養可推高巔峰值